[贵州]贵州:“三跑田”变“三保田”!
“河里淌得哗啦啦,山上滴水贵如油。”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73.6%,因水而困。
这些年,贵州水利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治理石漠化,为石漠化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进毕节市黔西县五里乡新法村,连片的头花蓼开得正盛,群山披上了粉色“彩带”。
“过去种地种到山尖尖,种一坡收一筐,几亩苞米地刚够口粮。”新法村村民杨群回忆。
“地块破碎,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村子缺乏发展产业的条件。”新法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旭峰坦言。2014年,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落地,为村子带来了机遇。机耕道、作业便道、截排水沟、蓄水池等设施不断完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坡耕地变为了梯田,土层厚了,土质也更好了。
村里发展头花蓼种植,石漠地里长出花海。杨群把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比种苞米强多了。”
为了治理石漠化,贵州省水利厅加大投入,改善石漠化片区的耕地条件,从2012年起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51.9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5年底的0.451提高到2019年底的0.479,越来越多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安顺市平坝区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里,万亩蔬菜田绿意盎然,农民忙碌的身影点缀其间。“摘了贫困帽,也不能松劲,如今村里条件好了,我们谋划把产业继续做大,让村民稳稳致富。”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第一书记明华说。
一条条输水管、一座座蓄水池,让破碎的“斗笠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平坝区不断推进农田设施建设,创建了8100亩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万多元。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新法村的头花蓼发展到1300多亩。“每亩产值可达3000元,累计带动250多户农户增收。头花蓼开花时间长,村里又添置了上百个蜂箱,等蜂蜜上市,村民又能增加一份收入。”张旭峰笑眯眯地算起账。
源源清水“活”了产业。2016年以来,贵州省水利厅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了一批小塘坝、小渠道、小泵站、小堰闸、小水池等“五小水利”。截至2019年底,贵州石漠化片区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42万亩,中药材面积428万亩,茶叶种植面积314万亩,主导产业累计覆盖了53.1万脱贫人口。
原文链接:http://nync.ln.gov.cn/nyyw/qgnyxxlb/202102/t20210220_4085776.html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 02-06
- 九真山 02-06
- 描绘鱼米之乡兴化的和美共... 02-06
- 护航“平安年”!太湖渔管... 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内业... 02-06
- 滨海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 02-06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 02-06
- 秋季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02-06
-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2024... 09-18
- 农业农村部公布“中国渔政... 04-29
- 延边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行... 04-21
- 解读:晋中市2024年秸... 04-20
- 2024年晋中市农业农村... 04-11
-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2024... 03-30
- 2024年市级以上惠民惠... 03-28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03-28
- 吉林省2024年放心农资... 03-27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