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献上一份农业科技满意答卷

时间:2023-12-03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2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7项科技成果集成示范,10项农业发展模式推广应用,11个科技引领示范村建设,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体现了农科人的心血和智慧,每一组数据的背后都凝结着农科人的努力和付出。

  今年以来,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和“强县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实干年”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协作攻关,抓好协同推广,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向纵深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突破: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市农科院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小麦新品种襄麦21、襄麦1909顺利通过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襄两优1192”“襄中稻3号”“襄两优338”三个水稻品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初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市农科院共有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小麦品种5个、水稻品种5个。

  “聚焦主责主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较好进展。”市农科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院新增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研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结果的良好势头。

  棉花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物干旱高低温预警预测与防控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子课题“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防控技术和产品研发与示范”项目实施。

  农产品安全团队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襄阳联合专项,开展粮油作物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分子机制研究;承担农业农村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2023年开放课题,开展ARC微生物菌剂在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的应用研究。

  蔬菜团队承担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襄阳联合专项,开展襄阳山药连作障碍机理研究和长豇豆根腐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选育了3个甘薯新品系,正在参加DUS品种测试。

  油菜团队针对旱地油菜高产机理开展省级联合专项研究。

  茶叶团队筛选培育了1个适于加工襄阳高香茶的茶树专用品种“襄茶1号”,且品种权保护已被受理……

  突破,不仅表现在掌握核心技术上,更体现在成果转换上,围绕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目标要求,以先进科技成果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利用产业平台,加强与县(市、区)的协作。市农科院依托小麦、油菜、芝麻、花生、马铃薯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及茶叶、蔬菜、中药材等5个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聚焦农业农村重点任务,发挥专家力量、体系优势,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

  以践促研,形成一批农业地方标准。市农科院主持制定的湖北省地方标准《马铃薯简易设施栽培技术规程》于今年5月获批发布;《麦茬粳稻品种选择标准》《花生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规程》《襄阳红蒜栽培技术规程》《优质蛋鸡育成期(1-90日龄)自动化健康养殖技术规程》等8项市级地方标准获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并于今年发布实施。

  推广:农业发展高效可持续

  市农科院持续推广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带动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示范推广“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模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3万多亩,亩纯收益2000元以上;在全市推广鄂北稻—麦全程机械化周年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推广面积50万亩,周年亩增产5%至8%,亩均节本增效200元。

  创新推广,示范带动,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

  蔬菜团队开展“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种薯处理+机械化播种+设施环境调控+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50亩,较常规单膜种植提早15天左右上市,上市价格提高0.8元至1元/公斤,亩净增收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种植9000余亩马铃薯。

  加工研发中心团队率先在我市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2021年示范种植200亩,创造本地羊肚菌高产纪录,2022年扩种至2000亩,截至今年在全市推广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通过示范推广,科学种植,全市80%的羊肚菌种植户实现增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亩均净收益达8000元。

  畜牧团队在宜城、南漳、襄州、老河口等县(市、区)开展“中小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与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集成研究,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

  农产品安全团队连续3年开展“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目前示范面积达1000亩。8月24日,全国“花生控毒固氮提质增产关键技术”现场观摩研讨会在襄州区召开,与会者共同见证“襄州花生”绿色蜕变以及ARC微生物菌剂带来的罕见“花生超级结瘤”现象等科技创新成果。目前,襄州区花生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油料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已成为全省花生播种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机械化程度最高、产业发展链条最为齐全的优势产区。目前,襄州区已有20家合作社参与“高油酸花生种植+ARC微生物菌剂”的推广应用,今年花生亩均产量300多公斤,平均每亩增收300元。

  高效模式也在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

  开展马铃薯—花生—蔬菜示范种植50亩,其中马铃薯平均单产3147.63公斤,亩产值8813.4元,周年轮作亩产值有望突破1.3万元,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开展油菜“花用”和“菜用”模式研究与示范,指导樊城区牛首镇发展“一号公路”彩色油菜花农旅融合项目,带火当地“赏花经济”,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建立菜油兼用型油菜直播生产示范基地30亩,通过一种两收(菜薹和菜籽),使油菜种植每亩效益提高600元,有效促进了我市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油菜的综合种植效益。

  集成研发的茶树“1234”(一次修剪,二次施肥,三诱一导,四次机采)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带动全市应用面积达到10万余亩,亩减少成本300元以上,化肥农药零使用,有效提升了标准化茶园管理水平。

  引领:打造农业科技集群带

  市农科院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乡村产业,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科技引领乡村发展,形成一个个集群带。

  打造典型引领示范村。聚力打造了谷城堰河茶叶村、襄州韩集马铃薯村、南漳陈家集特色产业村、谷城老君山中药材村、襄州吕镇花生村等科技引领示范村。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特色基地。确立了“生态茶园高效示范基地”“林下中药材高效种植示范基地”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特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大力推行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四位一体”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模式,带动企业和示范村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农业企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探索科技服务农业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项目联合申报、成果优先转化、科技培训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壮大。

  茶叶团队联合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同制定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加强产品研发,开发的“襄阳红”系列红茶,经省、市专家评审,被认定为高端红茶;助力企业在今年湖北省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中斩获茶王奖项;在该公司所属的8000亩茶园应用襄阳高香茶“1234”绿色生产模式,打造了近万亩高标准有机茶园,辐射带动全镇5.8万亩茶园推广应用该模式。

  小麦团队重点对接服务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襄阳丰庆源面业股份有限公司,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引领鄂北地区优质小麦产业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了优质小麦种业源头不足的难题,相关科研成果在鄂北地区累计应用23万亩,新增小麦产量4694.9万公斤,为农户节本增效1.34亿元。两家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襄阳丰庆源面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团队在产、供、销方面支持南漳县武安镇陈家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协助企业建设冷库,购置烘干、盐渍等初加工设备,改进烘干工艺,提高干菇品质。同时,帮助企业联系收购商家,解决销售问题,增强企业种植信心和生产意愿,增加企业效益。市农科院还组织蔬菜团队、博士创新团队、畜牧团队等在该公司推广魔芋、黑米、“猪—沼—粮”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助力该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农民增收增添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带来新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市农科院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助力襄阳农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nygl/kjjy/202311/t20231124_347578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