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动态清零的精髓是快速和精准"——访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时间:2022-04-08 来源:廊坊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正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要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当前防控形势怎么看?精准防控怎么干?为何我国要坚持动态清零?围绕这些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常态化防控的各项措施要作为刚性要求,严格落实。";梁万年说,"疫情防控首先要筑牢防线,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防控形势怎么看?近期疫情频发不等于防疫策略无效

  进入3月以来,我国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

  对此,梁万年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从全球范围看,都带来疫情水平快速上升。

  "目前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并不意味着我国防控策略、方针和措施的无效。";梁万年说,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水平在短时间内都出现指数级上升。"但我国疫情水平上升缓慢,这正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了疫情上升势头。";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医疗卫生条件差异不小,加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防控专家对疫情扩散的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做到一个病例都不发生。";梁万年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病毒的潜在危害性,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尽快控制疫情,使其不会造成持续性的社会传播和大范围的流行。

  精准防控怎么干?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置

  目前,各疫情发生地的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推进,努力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只要发现疫情,我们就有一系列办法把疫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梁万年说,关键是怎么做到早发现,以及发现以后确保早处置。

  梁万年表示,一是加强监测,尤其是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要强化日常监测和常态化防控要求,完善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提高发现及时性。

  二是快速出手。一旦发现疫情,属地政府、部门、单位必须迅速落实防控要求,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

  同时还要做到精准,包括精准流调,精准识别密切接触者,精准划分管控区、封控区等,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就怕有懈怠、犹豫或侥幸心理。";梁万年说,要打破"不施加干预,病毒传播也会变慢";的幻想。如果发现得晚,或者发现后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病毒是会发生指数级传播的。

  为何坚持"动态清零";?判断"大号流感";为时过早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我国正在采取果断措施,尽快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

  为何坚持动态清零?梁万年说,把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疫情认为是"大号流感";,目前为时过早。对于个体来说,得病后出现重症的概率可能下降,但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感染人群的绝对数大,作为整体的人群重症和死亡数量就会高,这仍是一个巨大危害。

  "坚持动态清零,也是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梁万年说,过去两年多的防控实践,我们形成了抗疫的一套理念策略和具体措施,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梁万年表示,动态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准。如果对每起疫情都不追求动态清零,社会面上的传播将积少成多,持续连接起来,最终将形成规模性的反弹。

  "发生病例和疫情后,都能快速识别,快速处置,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积小胜为大胜,我们总体上就会向动态清零的目标逐渐迈进。";梁万年说。


原文链接:http://nyncj.lf.gov.cn/lf/2022/nyxx_2_03/268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