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建好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

时间:2021-12-28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全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两年多来,成效如何?有哪些亮点?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

  12月22日至23日,2021年全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与会人员到宜城、枣阳、襄州、高新和襄城五地的18个村(社区)逐一观摩。看先进、找差距,所到之处亮点纷呈,大家感到收获满满。

  人居环境的变与不变

  村庄道路宽敞明亮,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休闲广场各类设施齐全,党员责任上墙公示,污水处理标准统一……所到之处,第一感觉都差不多。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刘智告诉记者,道路管网建设、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围绕14项“不变”建设任务,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所以才有了人居环境的“变”。

  各村(社区)挖掘自身的地理、人文特色,在“不变”的基础上增添内容和创意,使人居环境“变”得丰富多彩、更具特色。

  宜城市南营办事处的三桥村利用本地废弃石头与树种科学搭配,在村边、屋边搭建小景点。同时,结合种植黄花梨2千亩的优势,对田间地头重新布局,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每年3月底4月初,梨花盛开时节游人结伴来赏花,黄花梨成熟时节,采摘活动吸引八方来客。

  枣阳市王城镇金银村注重保持村庄原始风貌,做好乡愁文章,将旧犁铧、缝纫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巧妙地嵌入背景墙,让农家、农户、农味、农业和乡村游有机结合,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让乡韵更厚重,乡愁更深沉。

  襄州区黄集镇彭梁村围绕“莲花寺”文化深入挖掘,以饭团、黄酒、冬枣为主题,新建黄酒体验馆等场所。

  高新区米芾社区发掘米芾文化,建有书法展厅、藏石馆等,同时,定期举办“米芾墨韵书画展”。行走其间,能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底蕴。

  襄城区尹集乡江垱村利用水域面积广的优势,发展了多个垂钓园,并利用藕塘基地增设“荷塘月色”景观。欧庙镇石湾村在村内原有建设基础上,开展“三变”建设,即变废为宝、变旧为新、变陋为精,将废旧小学打造成文化广场,将闲置的房产改造成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

  ……

  产业兴村的舍与不舍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当产业支撑乏力时,要敢于取舍。襄城区余家湖街道钱营社区离城区近,靠近国道,地理条件优越,但土地资源紧缺,在引入外力上一直不敢迈大步,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转变观念,决定将现有资源对外发包,与市兰花协会合作,在社区建设40个标准大棚;流转土地1500亩租给一家公司,建设种植基地、缫丝厂、丝绸博物馆。如此一来,社区不仅每年有固定的租赁收入,也带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创收。

  枣阳市王城镇金银村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金银花,本地人舍不得将这个“金娃娃”给外人,村民自我发展,效果不明显。2020年,该村整合500余亩耕地引进能人种植金银花优良品种,目前亩平均产值1万元左右,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升,村民也得到了实惠。

  舍,就是要舍弃陈旧观念、舍弃小利赢群众致富大利;不舍就是坚守底线不放松,比如不突破耕地保护红线、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手大脚”。

  幸福生活的易与不易

  “来,姐妹们,我们跳起来、唱起来!”12月23日下午,在襄城区欧庙镇石湾村的村史馆旁的小广场上,襄城区一家老年社团的负责人宋建勤一声吆喝,大家高兴地跳起来、唱起来。

  原来,前段时间宋建勤到该村游玩,深有感触,爱写诗词的她即兴写下“十赞石湾”的词,并编排舞蹈,不定期到该村传唱。

  石湾村党支部书记石宝江告诉记者,群众的幸福生活得来“易”,源于村“两委”工作人员的“不易”付出。他说,为了改善、整治村里的环境,大家不怕辛苦,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说动全体村民支持村里的工作。

  宜城市南营街道办事处王家湾村的邓少锋也有同感。村里环境好了,并且专门设立了村级电商孵化基地,他毅然返乡创业做电商,尝试经营花生、红薯、紫薯、桃子等。目前,平台一天的紫薯需求量就有5万斤以上。

  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让大家家庭生活和谐,一直是王家湾村“两委”一班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认真考察调研,王家湾村将全村70户闲置宅基地及房屋使用权出租,建设电商物流基地,打造王家湾电商示范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电商企业12家,发展势头良好。

  襄州区龙王镇闫营村大力实施“三乡工程”,积极选树典型,每年评选孝老爱亲模范、乡贤、好儿女、好妯娌、好公婆、最美庭院等,弘扬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鼓励人人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在这一点上,襄城区尹集乡江垱村党支部书记陈朱文深有感触。从抵触到认可再到支持,付出了很多的“不易”,最终换来群众拥护的“易”:5户村民将自家菜园捐给村里建活动广场;村民收集石磙、瓦罐等老物件捐给村里打造小牌坊和景观节点;村民自发捐款1.5万元修建休闲亭,并把亭子取名为“沐恩亭”,表达了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zxzx/gzdt/202112/t20211227_267743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