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乡村美如画 振兴正当时——我市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走笔

时间:2021-08-17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乡村美如画,振兴正当时。而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指标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成效到底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还存在什么短板?

  7月底,作为“乡村振兴荆楚行”系列活动之一,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新闻单位重点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专班人员所到之处,但见各村结合实情,各有亮点,各具特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色生态生活渐入人心,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定目标,只为村庄更漂亮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变化;变化大不大,关键看目标。乡村点多面广、基础薄弱等,加之多年形成的习俗,乡村“脏乱差”环境整治,一直是个难题。2018年国家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为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了明晰的线路图。襄阳抓住契机,制定详细的方案,严格落实,按照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目标要求,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弱项,绿化亮化村庄、推进污水治理、垃圾分类,逐步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到幸福。

  谈及变化,宜城市三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安深有感触:“通过召开党员代表、村民小组会议,大家都期望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怎么落实,就先从党员干部开始。”腾地先腾干部的地,改厕先改党员的厕,建“小三园”、拆通畅、保常态,群众慢慢就跟着自发配合“小三园”建设和最美庭院评比。老党员曾国军把自家的废弃砖瓦捐献出来,主动参与信访矛盾调解、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三组群众无偿捐出自留地给集体使用。

  襄州区的佘营村坚持党建引领,在村容村貌整治、亮化绿化、道路等硬件建设上迅速补齐“两基”短板。按照“宣传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的工作模式,以奖代补,完成立面改造55户,种植红叶石楠2000多棵,修建污水处理管道1700米,农户改厕89座,道路改扩建4.5公里,并实现了路灯全覆盖,垃圾箱、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全配齐。

  襄州区何岗村投入210万元进行整治,铺设1200米道路、1460米排水管网,架设了140盏太阳能路灯,利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娱乐健身广场、百姓大舞台,成立了治安巡逻队,聘请了专门保洁人员。

  群策群力,共商共建注重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很多村的党员和乡贤能人一呼百应,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自发参与进来,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主动担当起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便利了,网络也畅通了,跟在城里生活差别不大,让村民感受到幸福满满。

  据统计,全市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运维共投入资金近40亿元,累计申报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金额64.81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比例达99.7%,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探索推行5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全市140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已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运营,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的行政村比例96.9%;累计完成户厕49.34万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以上,建有公共厕所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9.5%。

  齐抓共管,只为宜居更舒心

  基础设施建好了,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也需跟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是主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环境改善、村庄现代化治理、村民面貌提升。

  枣阳市李桥村提供了构建乡村治理的“李桥样板”:用制度管理和约束村民,自觉遵守相关环境卫生制度,落实垃圾分类和常态保洁工作,采取划分清洁区的方式,明确责任,落实包保,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检查评比,批评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鼓励村民搞好各自清洁区的卫生,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村公共服务购买制度,聘请专职环境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襄城区肖冲村通过推行“村规民约”,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5000平方米文明生态的乡村水域环境升级改造,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文化广场,新建了标准化公共厕所,修建了乡村元素的农耕建筑雕塑,安装了65盏太阳能节能电灯和8组健身器材,绘制了1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墙,扩宽硬化通组道路4公里,种植各类观赏花卉苗木3万余株。“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但是看到乡亲们每天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觉得值了!”村党支部书记肖国斌坦然地说道。

  宜城市三桥村还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周日,把评比交给学生。干群达成共识,群众积极响应,襄州区何岗村五组组长李长付告诉笔者:“现在很多村民主动参与到各种建设中来,包括之前还有抵触的卫生费,现在都是提前缴纳。”

  据悉,全市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达到100%;村内主要道路实施绿化的行政村达到99.4%;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达到99.6%。

  发展产业,只为振兴更持久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在发展产业方面,各村各显神通,百花齐放。

  这几天,宜城市三桥村的优质黄花梨又到了丰收的季节,一些村民正在合作社分包发往预定地。村支书王新安告诉笔者,乡村变美了,产业明晰了,市场拓宽了,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为助力黄花梨产业发展,利用扶贫项目建设一座冷库,改变了果农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向黄花梨产业、采摘观光园发展。目前三桥村黄花梨远近闻名,从以前的几亩发展到2000亩,并辐射周边地区带动3万多亩。

  枣阳市李桥村还对回龙山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挖掘桃文化和回龙山文化的基础上,恢复回龙观遗址,打造回龙山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游。而端公村则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底蕴,驴子坑、端公山、端婆山、妖磨冲、凤凰山、小汤池、转山寺等各具特色,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路沿线,高低起伏,千回百转,花荫夹道,绿树掩映,美好的自然风光一路相随。

  襄州区佘营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打造魏洼区域连片高产蔬菜基地,发展种植地膜土豆、地瓜等优势经济作物近2000亩,目前已形成以村支两委牵头、种田大户带头的“合作社+农户”模式的规模化经营,并培育了土生土长的农副产品营销大户,包购包销,村民年增收达百万元。同时,充分利用空地和古树木资源,改造建成了7亩多的生态公园。接下来还将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在这里打造出800亩的生态采摘园、垂钓园和农家乐等,发展一条兼具文化、旅游、休闲农业观光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旅游路线。何岗村坚持“兴产业促发展”的思路,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优质桃、板栗、油茶、山楂等,让村民能够就近就地就业,一些贫困户依靠桃产业脱贫致富。村集体通过盘活土地、林地和山场资源,每年发包集体机动地近3000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11万元。

  枣阳市端公村积极响应“帝乡英才雁归”计划,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回乡投入5000万元,创办了汤府生态园、卡一田园综合体,通过“基地+园区+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5000亩板栗、2000亩油茶基地,引进襄阳留欣农业有限公司,建立30万袋食用菌产业基地,安置农户就业50余人,村集体通过资源重置、发包流转,每年新增经济收入25万元,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

  襄城区肖冲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结合,挖掘该村丘陵地貌特点,以百亩杏林为依托,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打造了杏花旅游节、采摘节、农家乐等多个旅游产业项目,拉动乡村旅游,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nygl/xnc/202108/t20210811_2547379.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