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单产提升抓好“双晚”田管
近期,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组织对早稻进行监测和面上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省早稻收获较去年提前7天左右,单产高于去年。与此同时,目前双季晚稻栽插后处于返青活棵期,需抓好大田管理,为晚稻丰收夯实基础。
调查显示,平均亩有效穗数23.7万粒,比去年减0.7万粒;每穗总粒数102.9粒,比去年增1.2粒;结实率79.6%,较去年增加4.3个百分点;千粒重25.2克,较去年增加0.2克。产量结构三要素呈现两增一减态势,即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亩有效穗数减少。经加权平均八五折,实收亩产平均417.7公斤,较去年(397.3公斤/亩)增加20.4公斤,增幅5.1%。
据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一级主任科员曹高飞介绍,今年我省早稻生产期间气候条件总体一般。早稻育秧期间气候总体适宜,晴雨相间,气温略有偏低但总体较为稳定,秧苗长势好于去年。 5月中下旬以阴雨寡照天气为主,沿江江南出现强降雨天气,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大田长势两极分化,苗情差异较大,迟直播的田块苗情转化慢,分蘖成穗少。 5月底至6月上旬阳光充足,温度偏高,水稻生长、抽穗有利,苗情转化升级。
今年我省6月10日入梅,7月11日出梅,入梅偏早,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长,沿江江南降水较常年偏多近两成,但没有出现去年的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所以结实率、千粒重较去年有所提高。出梅后天气总体以晴到多云为主,总体有利于灌浆和收获。
生产技术是影响产量表现的又一重要因素。省农技推广总站水稻专家孔令娟介绍,今年早稻生育期短,仅有105天到115天,早稻生产主栽品种相对单一,且存在品种退化的现象。整个春季生产气候多变,生产管理调控措施有限;施肥管理多数是耕整地时一次性基施;病虫草害上农户普遍不防治或者轻防治,今年病害情况较轻,而虫害重于往年,影响了亩有效穗。加上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种植以及生产成本效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影响,原本密集传统精细化种植已不适应、被淘汰,直播等轻简粗放生产越来越显现,据年初调查,早稻直播面积占67.6%,机插秧、抛秧仅占17.3%。基于此,相关专家认为,早稻产量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有限。
专家表示,因早稻提前收割,腾茬早,双晚抢时栽插(抛)及时,当前正处于返青分蘖阶段,要突出抓好栽后大田前期管理,夯实晚稻丰产基础。
(记者 史力)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5846891.html
- 农业农村部召开黄淮海秋播... 11-06
- 农业农村部与内蒙古自治区... 11-05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 11-03
- 我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 10-31
- 农业农村部应用新一批行政... 10-30
- 《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 10-30
-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 10-30
-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夯... 10-30
- 农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10-30
- 精品法治课 | 蝴蝶效应 08-19
- 筑牢自律防线,激发青春活... 08-19
- 以规章清理促立法质量提升... 08-19
- 保障农民工权益,一文读... 08-19
- 内蒙古:保障农民工工资支... 08-19
- 【大检动态】大武口区人民... 08-11
- 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再加力?... 07-12
- 一图读懂|激活乡村土地生... 07-12
- 减少11项!《市场准入负... 07-12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