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农业农村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近年来,白城市农业农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推进产业升级、设施提升、生态建设、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喜人局面。
抓重点保安全 调结构促发展
近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促进全市绿色产业发展上,白城市实现了“四增、三减、四加强”。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609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53.8万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778.3万亩,比上年增加44.1万亩。水稻面积315.7万亩,比上年增加7.29万亩,成为全省水田第一大市。
2020年全市施用农药1650吨,比上一年减少20吨。施用底化肥58.8万标吨,比上一年减少1.2万标吨。农膜用量9780吨,比上年减少6吨,回收率达80%以上。
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白城市农业农村局从四个方面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建设,使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大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建大中型灌区8个,抗旱水源井15.64万眼,建高标准农田353.5万亩;二是加强“两区”划定工作,全市共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147.47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43万亩;三是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全市累计建设“一乡一个”农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7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其中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100%,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四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先后开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项。测土配方施肥航化作业,绿色防控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超过1500万亩。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2%。
狠抓河湖连通 建设绿色屏障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白城市“有水则兴,无水则荒”。为改变“风沙干旱碱,种地有风险”的被动局面,白城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不断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激活了境内的江、河、泡沼,实现了水至绿来、水来粮丰、水兴景美的景象。“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使我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白城的利用水量预计每年可增加6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130万亩,增产粮食10亿斤,改善恢复湿地104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620万亩,增加养殖水面100万亩,鱼蟹产量将超过5万吨。
“河湖连通”工程不仅带来了农牧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同时也使全市的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改善。近7年来,平均降水量由之前的383.8毫米上升至428.8毫米。
坚持绿色环保 打造白城名牌
坚持绿色环保农业建设,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白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近年来,重点建设了梅花集团、益海嘉里、飞鹤乳业、天意公司、吉运、合和牧业、牧原等一大批大型精深加工企业,强力带动了玉米、水稻、奶牛、肉牛、辣椒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打造白城农产品品牌,争创全国名牌。白城市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弱碱大米地标产地,是中国的燕麦之都,全国杂粮杂豆之乡。白城绿豆成为省内唯一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黑水西瓜”“洮南绿豆”“中国草原红牛”成为中国的驰名地标式产品。白城弱碱大米是G20峰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指定用米。
发展打造新兴产业,推广绿色观光农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农业,近年来,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加工的同时,积极认真抓了绿色观光休闲产业。全市休闲农业三星级以上企业22户,乡村旅游特色村21个,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企业23个。培育了大安嫩江湾、包拉温都杏树林等乡村旅游景点和洮北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安众城开心农场休闲农业示范项目40个。洮北区青山镇黎明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村和大安市大岗子村被评为2020年省级美丽休闲乡村。通榆县庭会家庭农场、洮南市会晶家庭农场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大安市牛心套保湿地公园被评为四星级旅游景点。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发展到9个,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园3个。
聚焦村庄清洁 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屯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随着人居环境从状况堪忧到美丽宜居,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民心基础。
村庄清洁成效明显。在白城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各地通过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六清”集中攻坚行动和开展扶贫“2+7”村屯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行动,使道路、沟渠、院落以及村容村貌实现了明显改观。压茬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月活动,累计清理院落41万个、道路2.1万公里、沟渠4595公里,清除生活垃圾118万吨、畜禽粪污24万吨,拆除各种废弃物3586处,做到“六有”标准。
“厕所革命”进展迅速。按照全省农村户用厕所改造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全市乡村振兴“三类村”和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选择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重点推广了无毒无害化卫生旱厕改造模式。2019和2020年共完成29680户改厕任务,两年改厕进度均位于全省前列,2019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012/t20201217_7826566.html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 02-06
- 九真山 02-06
- 描绘鱼米之乡兴化的和美共... 02-06
- 护航“平安年”!太湖渔管... 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内业... 02-06
- 滨海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 02-06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 02-06
- 秋季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02-06
-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2024... 09-18
- 农业农村部公布“中国渔政... 04-29
- 延边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行... 04-21
- 解读:晋中市2024年秸... 04-20
- 2024年晋中市农业农村... 04-11
-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2024... 03-30
- 2024年市级以上惠民惠... 03-28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03-28
- 吉林省2024年放心农资... 03-27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