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三农资讯

[甘肃]“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

时间:2020-12-21 来源: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

   

  初冬的早晨,天色微亮。40岁的平凉市崆峒区索罗乡村民杜海琴来到村中“巧媳妇”扶贫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上午10点,崆峒区麻武乡“农家乐”的后厨,女主人曹红正忙着为游客们准备饭菜。

    下午3点,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的“兔主播”米红军,正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网友推销他的千只兔。

    从平川乡村到南北二塬,记者用镜头见证了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发生着喜人变化,一个个特色的扶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一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神采奕奕……

    政策指路: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以前是靠天吃饭,家里主要收入就是二亩三分地的收成,能住上这般敞亮的房子想都不敢想。”摆脱贫困,对大寨乡桂花营村的陆文光一家来说,曾是遥不可及——陆文光多年前头部受过外伤,老伴儿是三级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儿子正在上学。

    如今,区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地还为陆文光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能有72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低保,他还成了海寨沟产业入股配股的小股东,年底还能拿到分红,这让即将脱贫摘帽的老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陆文光一家的脱贫经历并不是个例。据悉,不少地方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扶贫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当地贫困群众。

    在崆峒区白水镇永乐村,记者了解到曾因身患癌症致贫的马学成常年在西安住院,得益于政府实施的健康脱贫工程,经过新农合报销、大病医疗救助及民政兜底政策,缓解了家里的经济负担。“现在看病基本花不了啥钱,国家政策给我家人在抗癌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马学成家人说。

    ……

    “正是有了这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贫举措,我们才能够做到解决绝对贫困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崆峒区扶贫办开发信息中心副主任张世富说。

    产业带路: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近年来,崆峒区坚持将牛、果、菜、劳四大产业作为富民产业,依靠科技兴农、果业延伸、网络销售,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工作“样本”。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一批适合当地发展、行之有效、可持续的扶贫产业脱颖而出:

    崆峒区海寨沟把旅游作为扶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政府主导、景区带村、解决就业等方式,辐射带动167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

    崆峒区麻武乡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政府支持、企业领衔、合作社跟进”的养牛之路,1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致富牛”。

    “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帮助,俺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脱贫呢。”自从建立麻武乡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麻武乡村村民穆民心中就有了“主心骨”。近年来,合作社每年为养牛贫困户免费提供产前培育、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标准化管理,让群众掌握技术。

    产业兴,村民富,山村红,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走向了新生活。

    就业铺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以前一直和老公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孩子只能公婆帮忙照看。”在崆峒区索罗乡扶贫车间里,谈起曾经的外出打工经历,杜海琴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亏欠之情。

    去年,杜海琴顺利入职村内的扶贫车间。不用出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能兼顾家里,杜海琴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播撒就业“金种子”,加速收获“致富果”。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创新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已成为各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发力方向,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脑瓜子活起来”。

    “离家近,每月还能挣到钱补贴家用,我觉得挺好!”在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扶贫车间里杨红霞向记者说道,早些年她带着孩子仅靠务农和打零工糊口,自从来这儿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在家门口学手艺,既方便又轻松,还能多点收入。”索罗乡脱贫户王喜红利用空闲时间做编织,枕头、拖鞋、鞋垫、手提包、挎包……通过售卖编织产品,王喜红年收入可达0.8万元左右,实现了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

    而今,“手编”正逐渐成为当地留守妇女的新收入来源。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转脑子、动身子,掌握一技之长的人们,正大步奔向致富路。


原文链接:http://nync.ln.gov.cn/nyyw/qgnyxxlb/202012/t20201211_4047885.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