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鄂北粮仓”跃向“绿富美”

时间:2023-11-17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立冬前后,枣阳市刘升镇榆树村的3000亩野菊花进入采摘期。

  美丽的野菊花在扮靓乡村的同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游玩观赏。

  在熊集镇熊河村,从景区路放眼望去,采摘园、垂钓中心、精品民宿、生态小游园“一线穿珠”。

  每逢双休日,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采摘新鲜的草莓、品尝有名的“水煮熊河鱼”,环熊河水库骑行,过一个惬意的周末。专程从枣阳市区前来游玩的张女士说:“这里空气新鲜,有山有水,是放松心情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枣阳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共建共享,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夯实农业“压舱石”

  挺起振兴“主心骨”

  农业,是枣阳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深秋时节的枣阳,依然生机勃勃。该市正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枣阳市多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今年,该市粮食生产再传捷报,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4年站稳120万吨台阶。优质粮油、畜禽、果茶、中药材、蔬菜、淡水产品六大重点产业链已成势见效。

  枣阳市处于鄂西北“旱包子”上的“旱尖子”,抗旱保丰收任务艰巨。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枣阳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绿色播种、科技播种、机械播种和抗灾播种,持续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不断夯实粮食丰产基础,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鄂北粮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为枣阳稳步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枣阳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维经营农业,以链式思维推动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截至目前,枣阳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3家,襄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72家。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42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枣阳正成为生动现实。

  坚持特色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枣阳桃子果实大、口感好。近几年,又在品种换代升级、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所以能够俏销全国。”在枣阳市南城街道毛家岗村桃果种植基地,湖北丰满园果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健介绍。

  枣阳是“中国桃之乡”,规模化种植桃子已有20多年,涵盖油桃、水蜜桃、黄桃、蟠桃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

  枣阳桃子之所以有名,除种植面积大、味道鲜美外,上市周期长也是重要原因。从每年5月上旬一直到11月,初夏到入冬,都能让食客品尝到香甜可口的鲜桃。

  “今年桃子大丰收、大上市时,我每天摘桃子,一天收入100多元钱。”王城镇罗汉村村民程梅高兴地说着自己的摘桃经历。

  “农民加入合作社,除了干活有收入,还有一份分红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当然很高兴!”罗汉村党支部书记、枣阳亮元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金亮说,桃子保鲜期短,前几年,销售旺季时会有一部分桃子销售不及时造成烂果。去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合作社建成了500吨的冷库,旺季时每天可出货3万斤以上,每亩可增收1000元以上。

  为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枣阳市坚持农工融合,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积极融入省、襄阳市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布局,制定《枣阳市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实施方案》及单链计划,实行“一链一长”“一企一策”。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兴达食品、妍琪生物、遇吉食品等一个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枣阳,一条条产业链延伸壮大。目前,枣阳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1家,拥有襄阳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2家,累计认证“二品一标”和地理标志商标36个。

  “从田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头”,枣阳市贯通特色农产品产销两端,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形成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微信等多元化营销体系。各类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打造“枣字号”农产品品牌,走上了规模化、品质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乡村从“环境美”向“产业美”转型,实现了“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转变。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力促进共同富裕

  独具特色的农居、整洁平坦的村路……枣阳各地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文化内涵,“一张蓝图绘到底”,过去脏乱差的村庄破茧成蝶为美丽乡村,乡村之美已尽收眼底。

  位于刘升镇李老湾村的枣树林田园综合体项目是枣阳市农旅融合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每到周末,这里游人如织,一些村民仅售卖纯净水,一天收入就有两三千元;20多口自助式大灶台总是“一锅难求”;到链子山水库旁的农家乐吃饭,必须提前几天预订……

  吴店镇舂陵村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点将起兵而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该村依托自然风光、产业优势,找寻文化基因,彰显文化特色,讲好文创故事,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每到节假日,来舂陵村观光、采摘、垂钓的人络绎不绝。“近三年,我们村就有6户村民开了农家乐、民宿,每户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陈顺国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又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让乡村分享城市的优质资源。”枣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枣阳市依托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三年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全域规划,在一些符合条件的乡村全线打造多功能拓展、多业态集聚、多场景应用的田园综合体,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名片。

  在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同时,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和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全力推进乡村提颜值、增气质、升品质的“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特色,带动乡村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枣阳市已建成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镇)、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各1处。琚湾镇成功创建省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太平镇被评定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发展农家乐500多家,培育鹿头黄酒、刘升小花生等知名乡村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0多家,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在枣阳的乡村生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今年77岁的洪太宽是杨垱镇桃园村村民,说起现在的农村生活,他笑开了花:“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闲了在村里走一走、看一看,就跟在城里逛公园一样舒坦。”

  推动城乡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乐章正在枣阳各地精彩演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枣阳画卷已经展开。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zxzx/gzdt/202311/t20231115_34603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