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三种模式破解地膜科学利用与回收难题
临沭县是花生、甘薯种植大县,花生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甘薯15万亩,为提高效益,覆膜栽培技术在这两种作物上被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积累,地膜在增产、增效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近年来,临沭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地膜污染治理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沭县农业农村局结合该县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地膜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在大量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三种成熟的科学利用与回收模式:
“两年三改四”模式
适用于春花生覆盖聚乙烯地膜的区域,特点是地膜减量应用,效益增加。
即把“春花生(覆膜)-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的两年三熟制,改为“冬小麦-夏花生(不覆膜)”为代表的两年四熟制。同时配套平衡施肥等技术,平均每亩可增效益309元,减少地膜用量7.5kg,形成减量不减效的良性循环。
“两化配套”模式
适用于覆盖标准地膜的农作物种植区,特点是地膜高效回收。
即用膜标准化,回收机械化。用膜标准化指使用厚度0.01mm及以上的聚乙烯地膜,抗拉强度大,便于机械回收。
在马铃薯种植区或甘薯种植区,推广标准地膜+土膜机械化分离技术;在花生覆膜区,推广标准地膜+秧膜机械化分离技术。两化配套模式为地膜的机械化回收替代人工回收创造了条件。地膜回收效率是人工的20-30倍,当季地膜回收率90%以上。
“双指标归零”模式
适用于甘薯种植区,特点是地膜无需回收,绿色环保。
即在甘薯种植区,淘汰聚乙烯地膜,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零污染,回收成本为零。在与膜下滴灌技术配套的情况下,和传统模式相比,每亩可增加净收益800-1200元。克服了地膜成本高,推广难度大的瓶颈问题,为可降解地膜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范例。(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dfdt/202309/t20230908_44072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 02-06
- 九真山 02-06
- 描绘鱼米之乡兴化的和美共... 02-06
- 护航“平安年”!太湖渔管... 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内业... 02-06
- 滨海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 02-06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 02-06
- 秋季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02-06
-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2024... 09-18
- 农业农村部公布“中国渔政... 04-29
- 延边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行... 04-21
- 解读:晋中市2024年秸... 04-20
- 2024年晋中市农业农村... 04-11
-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2024... 03-30
- 2024年市级以上惠民惠... 03-28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03-28
- 吉林省2024年放心农资... 03-27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