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做实乡村产业“大文章” 答好乡村振兴“时代卷”

时间:2023-09-12 来源: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襄阳立足实际,找准定位,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取得丰硕成果,为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6.6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4.0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7元,比上年增长8.6%。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0.18亿元,增加值219.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6元,同比增长6.9%。

  8月30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强县工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市还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待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短板、支持保障力度有待加大等问题。

  会议要求,要强化龙头引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稳定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链式思维,将重心放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价值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的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培育农工融合、农旅融合等新兴业态,把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新型加工流通消费模式,促进新技术与加工业深度融合。加快培植预制菜等“风口”行业。

  突出品牌建设,做强做响“襄”字号品牌。重点在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上下功夫,着力打造“立得住、走得出、叫得响”的“襄”字号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全品类领军品牌+单品区域公用品牌+一县一品+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矩阵,突出打造“襄飘天下”全品类领军品牌和中国有机谷、襄阳牛肉面、襄阳高香茶、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襄阳黄酒等六大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及若干个县级主导品牌,办好湖北农博会、汉江流域农博会等品牌推介活动,不断提升“襄”字号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市场体系,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按照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坚持以“买全国、卖全国”为导向,加快建设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打造引领、辐射、带动汉江流域、南襄盆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示范园区、交易中心。同时,加快建设各类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加大县域电商产业园建设力度,组织龙头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度对接,开展网络直播直销活动,依托“互联网+”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依托电商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促进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壮大。

  健全体制机制,增强支持保障能力。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发展成效。加强政策扶持。政府部门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农村产业发展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专项资金的补贴力度,发挥好各类资金的保障性作用。强化科技支撑。善用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生产工具智能化水平,解决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产品生产创新等问题。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以数字技术提升农业装备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zxzx/gzdt/202309/t20230907_337662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