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宜宾茵红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23年,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西南大学植物营养管理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中心在屏山县锦屏镇、翠屏区双谊镇实施“宜宾茵红李高产优质栽培与新优李品种种植示范”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构筑产业发展新效能,项目成功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显著提高优质商品果率,推动宜宾茵红李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宾茵红李,具有脆嫩化渣、风味甜浓、清香爽口、耐储运等特点,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项目立足宜宾自然生态优势,依托西南大学全国领先李全生命周期营养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根据宜宾茵红李生长发育阶段特性,汪卫星教授科研团队因地制宜,制定了宜宾茵红李全生命周期营养管理方案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在茵红李春梢萌发生长期、幼果发育期、果实膨大期、果实转色成熟期等关键物候期,实施全程科学营养调控管理和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试验测定,项目示范区域内,茵红李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4—16%,平均单果重35.44g、较常规增加5.36g/个,按照屏山茵红李生产技术规程每亩商品果留果6万个的标准计算,项目实现亩增产643斤、亩增收1700余元,单果35g以上优质商品果率达到80%,切实提升了茵红李的综合品质和产量,尤其提高了商品果率和优果率,积极推动了宜宾茵红李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试验区域内茵红李全年施用水溶性专项配方肥料仅32kg/亩,较传统用肥量减少70—80%,精准施肥促进了茵红李化肥减量增效,有效促进了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近年来,宜宾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全市茵红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紧抓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科技赋能等政策机遇,成功打造叙—屏茵红李产业优势区,通过屏山县东西协作探索出“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联动叙州区茵红李地标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进三产融合构建和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目前,茵红李已成为宜宾第二大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全市茵红李种植面积达20.68万亩,产量达21.14万吨,一产产值达13.8亿元。 接下来,宜宾将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做强做优宜宾茵红李产业,构建宜宾乡村振兴新图景。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8/22/d380239411ab427fbc36d0eec07351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好房子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 11-13
-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国王费利... 11-13
- 农业农村部举行学习贯彻党... 11-11
- 省房地产业协会物业管理专... 11-11
- 农业农村部召开黄淮海秋播... 11-06
- 农业农村部与内蒙古自治区... 11-05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 11-03
- 我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 10-31
- 农业农村部应用新一批行政... 10-30
- 精品法治课 | 蝴蝶效应 08-19
- 筑牢自律防线,激发青春活... 08-19
- 以规章清理促立法质量提升... 08-19
- 保障农民工权益,一文读... 08-19
- 内蒙古:保障农民工工资支... 08-19
- 【大检动态】大武口区人民... 08-11
- 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再加力?... 07-12
- 一图读懂|激活乡村土地生... 07-12
- 减少11项!《市场准入负... 07-12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