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兴泉村:编出“金笤帚” 走上致富路
8月14日,天空初晴,东辽县白泉镇兴泉村里又传出了绑扎笤帚的“咔哒”声。手工编织笤帚在这里已有40多年的历史,如今有5户村民从事笤帚制作,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年产笤帚300万把,产值超过2000万元。
在王宏利家的笤帚作坊,已经泡好的高粱糜子堆放在工人手边,大家娴熟地在捆绑机上操作着,这里的工人均是来自本村的村民。已经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王维臣动作一气呵成,他说:“像我们这样,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计件工资,肯定编得越快越好,但咱这质量也绝对不差。”
在王维臣前面工位上,使用木桩捆绑的吕福仁说:“这里离家近,不耽误干农活,还能赚得一份打工的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差,也不觉得累。”配合着铁丝的勒痕,结实的捆扎绳将糜子捆牢,平均每4分钟就能编好一把笤帚,大家的效率不相上下。
从老一辈人的手中学来的编扎手艺将小产业经营壮大,成为了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兴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帝告诉记者:“我们村的笤帚已经销售到辽宁、新疆等十多个省份了,基本上是订单式生产,销路有保障。通过产业整合我们成立了村合作社,通过注入乡村振兴资金,获取利润分红,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码放成“井”字形的笤帚垛,既通风又能保证光照充足。工人们说,“要晒到一摇晃就能听见清脆的糜子声才算好,接着就能打包发货了。”
立足自身优势,王帝一直在琢磨利润更大的笤帚工艺品之路,他说:“比起现在每把笤帚几毛钱的利润,我得找找更多的‘来钱道’,接下来要与工艺品编织的商家接触,让咱们的产业内容更加丰富,带动村民致富,为村里增收。”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8/t20230817_87825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常熟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02-06
- 江苏省全面推进第三次全国... 02-06
- 九真山 02-06
- 描绘鱼米之乡兴化的和美共... 02-06
- 护航“平安年”!太湖渔管... 02-06
- 淮安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内业... 02-06
- 滨海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 02-06
- 骆马湖渔政:执法“组合拳... 02-06
- 秋季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02-06
-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2024... 09-18
- 农业农村部公布“中国渔政... 04-29
- 延边州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行... 04-21
- 解读:晋中市2024年秸... 04-20
- 2024年晋中市农业农村... 04-11
-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2024... 03-30
- 2024年市级以上惠民惠... 03-28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03-28
- 吉林省2024年放心农资... 03-27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