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住进“智慧小屋”乡村振兴有“桑机”
新华网重庆5月25日电(葛琦)近日,一批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在重庆黔江区建成投用,蚕宝宝住进了“智慧小屋”。
家蚕一生分为5个龄期,其中1-3龄期被称作小蚕。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小蚕从零龄期到三龄期的10多天时间里,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弱,要在恒温、恒湿、无菌环境下共育。
过去蚕农自己饲养小蚕,费时费力。小蚕共育让蚕农不再单打独斗,每间共育室都安装了环境传感器、自动化温控设备、超声波补湿器等,温度、湿度、光照、换气都由小蚕共育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感应调控。
“一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每年能够共育8000余张小蚕,相当于以前100多个共育室的规模,桑蚕发育与病害统防统治,在提高小蚕整齐度、成活率的同时,降低蚕农养殖成本。”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太极镇太河村第一书记谢勇说。
太极镇是黔江蚕茧主产区之一,此前8200多亩桑园主要依托32个共育室孵化小蚕。今年该镇新投用3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单季产茧量提高10%-15%,蚕农预计增收10%。
为了进一步探索规模化养殖,黔江区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蚕科院试点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并于今年5月在武陵山区首次进行产业化推广。人工饲料营养均衡,共育的小蚕几乎不会出现家蚕中毒和病原菌侵扰,产茧量和缫丝率不亚于传统的桑叶养蚕。
“以前小蚕共育每天要喂食桑叶至少3次以上,至少4人从早忙到晚。改用人工饲料后,每3天只需喂1次饲料,两人就能完成日常管理,每张蚕可节约共育成本20元。”黔江区蚕业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高波说。
黔江区是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产学研深度融合正不断推动蚕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陆续投用的8座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推动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今年黔江区预计春蚕产茧1.2万担,蚕农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205/t20220526_107558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农业农村部举行学习贯彻党... 11-11
- 省房地产业协会物业管理专... 11-11
- 农业农村部召开黄淮海秋播... 11-06
- 农业农村部与内蒙古自治区... 11-05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 11-03
- 我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 10-31
- 农业农村部应用新一批行政... 10-30
- 《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 10-30
- 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 10-30
- 精品法治课 | 蝴蝶效应 08-19
- 筑牢自律防线,激发青春活... 08-19
- 以规章清理促立法质量提升... 08-19
- 保障农民工权益,一文读... 08-19
- 内蒙古:保障农民工工资支... 08-19
- 【大检动态】大武口区人民... 08-11
- 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再加力?... 07-12
- 一图读懂|激活乡村土地生... 07-12
- 减少11项!《市场准入负... 07-12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08-24
- 致中共袁州区委鲁旭东书记...06-28
- 致中共宜春市纪委王玮书记...06-28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07-02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农业...06-16
- 关于调整2020年建国初...12-21
- 致滕州市荆河街道办事处党...07-01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05-22
- 致中共鄂尔多斯市委牛俊雁...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