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民工法治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登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监督

化肥供应中断可能会延续到2023年

时间:2022-05-12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世界最大的钾肥生产商,加拿大化肥巨头Nutrien警告说,供应中断导致化肥市场陷入混乱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到2023年。Nutrien预计2022年全球钾肥出货量将下降至6000万吨至6500万吨之间。

  Nutrien首席执行官Ken Seitz表示,制裁有可能产生更持久的影响,供应紧张可能持续到2022年以后。因为重建该地区的化肥出口能力需要时间,而且买家会从其他来源寻找供应。Nutrien目前正在研究加速钾肥生产的潜力。Seitz补充说,公司今年钾肥产量将增加约100万吨,总量达到1500万吨,其中大部分新增产量将在下半年进行。

  另一家化肥巨头Mosaic还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钾肥市场供应将持续吃紧。Mosaic首席执行官Joc O’Rourke 5月3日表示:“也许这将是一个两年的问题,即使到那时,缺口也需要两年到四年才能赶上。”

  一年多来,化肥价格一直在攀升,原因有很多:天然气价格失控,这是世界上大部分氮肥的主要原料;白俄罗斯的一个主要钾肥生产商受到制裁;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夏季末连续发生的风暴导致暂时关闭了该地区的生产;加上疫情的限制,扰乱了包括化学品在内的所有全球供应链。

  目前,由于俄乌冲突,西方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行制裁,世界上的大部分化肥供应已经被切断。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约占全球钾肥产量和出口量的40%。这引发了化肥价格飙升和全球顶级种植区的作物养分短缺。农民极易受到化肥价格上涨的冲击,为了节省成本,他们会选择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根据行业咨询公司MB Agro的数据:以巴西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如果钾肥的使用量减少20%,预计将导致今年的大豆产量下降14%。在西非,化肥使用量的下降可能使今年的水稻和玉米收成减少三分之一。

  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警告说,在收获季节,氮、磷、钾等化肥会为高产水稻提供大量的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将使水稻的产量减少,而全球一半人口几乎都以水稻为主粮。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的农民正在减少施肥,这会导致下一季的水稻收成或将减少10%,相当于3600万吨大米左右,足以养活5亿人。

  研究所高级农业经济学家Humnath Bhandari指出,全球水稻产量下降10%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他对此认为,如果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化肥价格居高不下且供应有限,那么水稻减产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而这或将引发一场全球粮食危机。

  目前全球可能仍处于粮食危机的初期阶段,而随着农民因化肥价格上涨而减少使用量,各种农作物的产量或将出现下降,所以明年的形势可能会恶化。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上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全球粮食价格再创历史新高。FAO的食品价格指数3月份升至159.3,较2月份上涨13%,较去年同期上涨34%。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减少化肥使用量也有好处。国际水稻研究所指出,原本过度使用化肥在水稻制种区是普遍现象,所以化肥价格的飙升也正在促使当地农民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该研究所正在与农民合作,以实现最佳效果,解决办法包括结合使用有机化学原料投入,在保持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健康。

  农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对使用量采取更多的策略,包括倾向于“精准农业”。这意味着在他们的田地上收集更多的数据,监测作物以提高效率,并推出其他数据分析工具。农民们越来越多地检测土壤中残留的养分,并准确地按需要施用化肥,而不是过于慷慨的粗略估计。

  一些农场还在探索控释配方,如随着时间推移缓慢溶解的营养物质小胶囊。尽管鉴于许多商业农场的规模较大,这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但其他农场正在探索化学肥料的替代品,包括动物粪便。

  

  英国农业和园艺发展委员会农场经济首席分析师 Mark Topliff 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种植者转向(化肥)替代品,这让堆肥、污水污泥和生物固体或有机营养物变得更有价值。”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jcyj/50445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法治网 nmgfzw.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8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